西柏坡:赶考之路与初心之地62


巍巍太行山麓,滹沱河畔,有一个看似寻常的村落,却承载着改变中国命运的宏伟篇章。这里,便是河北省平山县的西柏坡。西柏坡,这个名字,如同镌刻在中华民族史册上的红色印记,不仅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转折点,更是新中国诞生前的“最后一站”与“出发点”。在这里,中国共产党完成了“农村包围城市”的伟大战略决战,开启了建设新中国的“进京赶考”序幕,也留下了永恒的精神财富,指引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不忘初心、砥砺前行。

西柏坡的地理位置,在当时看来颇为偏僻,但正是这得天独厚的山川阻隔与便利交通,使其成为中国革命胜利前夕党中央的理想驻地。1947年5月至1949年3月,短短22个月,西柏坡成为中国革命的“心脏”,是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进入北平前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。毛泽东、周恩来、刘少奇、朱德、任弼时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运筹帷幄,决胜千里,以土坯房为办公室,以油灯为伴,以石碾为桌,指挥了决定中国命运走向的伟大战略决战,擘画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。这里的每一寸土地,都浸润着革命先辈的智慧与汗水;这里的每一棵树木,都见证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曙光。

在西柏坡的两年,是中国革命战略决战的关键时期。从这里发出的电报,如同锐不可当的号令,指挥了举世闻名的辽沈、淮海、平津三大战役。这三场战役,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主力,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,奠定了全国胜利的基础。毛泽东同志那句“宜将剩勇追穷寇,不可沽名学霸王”的豪迈诗句,正是西柏坡时期革命乐观主义与彻底革命精神的真实写照。西柏坡的灯火,不仅照亮了指挥部的地图,更点燃了亿万人民对新中国的希望,预示着一个崭新时代的到来。它向世界宣告,中国人民站起来了,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势不可挡。

除了辉煌的军事胜利,西柏坡更以其深刻的思想理论贡献,成为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。1949年3月,在这里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,不仅描绘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,更深刻地回答了中国共产党如何才能跳出“历史周期律”的时代命题。毛泽东同志在会上提出的“两个务必”——“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、谨慎、不骄、不躁的作风,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”,字字珠玑,掷地有声。它告诫全党,面对即将到来的执政考验,面对糖衣炮弹的侵蚀,必须保持清醒头脑,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。这是一种深刻的忧患意识,一种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政治远见,更是开启“进京赶考”的铿锵誓言。

“赶考”一词,寓意深远。它将中国共产党即将面临的执政挑战,比作一场国家和人民出题、历史出卷、人民评判的大考。从那时起,“赶考”精神便成为中国共产党人薪火相传的宝贵品质。它提醒着我们,权力是人民赋予的,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一劳永逸的,只有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,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,才能不断取得新的胜利。西柏坡,也因此成为中国共产党人“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”的深刻起点,是永恒的党性教育基地和精神家园。

由此,我们凝练出“西柏坡精神”的核心内涵:第一,谦虚谨慎、戒骄戒躁的作风,这是对执政党永葆先进性的深刻警示;第二,艰苦奋斗、勤俭节约的传统,这是保持共产党人本色,抵制腐朽思想侵蚀的根本法宝;第三,理论联系实际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,这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强大思想武器;第四,依靠群众、紧密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,这是我们党力量的源泉和胜利的根本保证;第五,敢于斗争、敢于胜利的革命气魄,这是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,取得最终胜利的决定性因素。正是这种精神,铸就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钢铁意志,赢得了人民的衷心拥护,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。

时至今日,西柏坡依然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课堂。无数后继者来到这里,重温历史,感悟初心,汲取力量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“赶考”精神,指出“今天,我们党面临的‘赶考’远未结束”。这赋予了西柏坡精神新的时代内涵,激励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,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“赶考”任务,必须继续保持谦虚谨慎、艰苦奋斗的作风,必须继续发扬敢于斗争、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。西柏坡精神,正是激励我们攻坚克难、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。

西柏坡,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坐标,更是一种精神图腾,一个永恒的坐标。它昭示着,只有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,永远保持谦虚谨慎、艰苦奋斗的作风,始终站稳人民立场,才能在新的征程上,应对各种风险挑战,书写无愧于时代、无愧于人民的恢弘篇章。让我们在新时代的“赶考”路上,以西柏坡精神为指引,坚定信念,接续奋斗,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!

2025-10-13


上一篇:[文案聚焦]:穿透信息迷雾,点燃品牌共鸣

下一篇:地痞文案:街头智慧的营销密码